English

三苏祠的回响

1998-04-23 来源:光明日报 □陆 泰 我有话说

浓荫覆盖的三苏祠使人肃然起敬,我虔诚地去朝拜。说祠,非祠,原是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的眉山故居。唐宋八大家,三家在一家。早在六百多年前,人们为了表达对北宋文坛巨擘的崇敬与怀念之情,将故居改宅为祠,祭祀三苏,依然是民居风格。我未备香烛,仅心香一柱。

我们打着雨伞穿廊越园,披风榭独立于丛绿之中,被透明的雨洗得越发透明。不由想到东坡八十五个字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佳句:“庭中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。色调的优雅,境界的迷人,比喻的精到,文字的简洁,无以复加。当年陆游瞻仰榭中东坡遗像,有“孕奇蓄秀当此地,郁然千载诗书城”句,三苏祠内真是满地诗书。猛然见榭对面东坡倚身塑像,在深思渺虑。心想在追寻终生坎坷,在思索新的散文。三苏中以东坡成就更为显著,虽累经打击,仍以超然物外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,在艰难状况下从事创作,取得散文、诗词和书画等方面杰出成就,总结了许多精辟的文艺理论,成为我国文艺史上罕见的全能文艺大师。他的散文各体兼备,气势充沛,雄健奔放,挥洒自如,姿态横生,喜笑怒骂,皆成文章。晚年更加自然超妙,是“绚烂至极归于平淡”的结果。使人钦佩的元丰二年(1099)被捕入狱,出狱后贬黄州任团练副使,既不准他签署公事,又不准他到安置之地,过着半囚徒似的生活,三年后与左相别,载酒饮赤壁,“苦酒”一杯恰写出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,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具体画面,情理交融,情真意切,抒泄出心中积郁的感慨。一地两游,已经写出了一篇立意高远、情文并茂文章,再写一篇,大作家自有妙法,辟出新境写出新意。两篇《赤壁赋》对赋体的进一步散文化曾发生巨大影响;他和父弟的散文对当年革除六朝绮糜文风起着积极作用,主张言之有物,内容充实,并力求推陈出新,用今天的话来说是现实主义作品。

此刻雨越来越大了,苏洵曾手植莲花的瑞莲池中趣味横生,白色的雨条冲破了绿水,染得荷叶更绿,荷花更艳。“照水红蕖细细香”,东坡诗句,是风,却无风,不知哪来细细香味。明代眉州州牧许仁曾诗瑞莲池:“可人千载尚流芳,故宅池中并蒂香。莫讶为祥在科甲,生前元自擅文章。”信然,我远眺着雨中景色,自然、朴拙、野趣,本身是一篇挥洒自如的散文。我不由的掩入沉思,因何今人只品其文,而很少研究他们产生优秀之作的文论呢?古之文章之“道”,真的全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,那他们优秀之作如何解释?中国的文学史主要是由散文诗歌支撑的,长篇小说问世是后来的事,中国人的特殊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意识一直流布至今天,还将流布到不可揣度的未来,是不是我们在继承优秀文学理论和创作遗产中缺了点什么?

我多次回望雨幕中的三苏祠,仿佛看到中国哲人和文豪的高层次智慧通过一篇篇散文向世界发布,卓越地充满中国味的散文观文学观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